Tuesday, August 4

Government Paternalism 政府的家长主义


摘录

家长主义最原始的定义是出于善意而干涉他人的自由。对于政府是否有权这么做,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他的《论自由》一书中提出,在公民社会中,权力机构唯一可以不顾个体意愿干涉其行为的情形,是为了防止对他人的伤害。如果只是为个体本身的利益着想,则不能成为权力机构侵犯其自主权的理由。
穆勒的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判断政府的家长主义行为是否恰当,但是《政府的家长主义》一书的两位作者却试图对此提出挑战。首先他们认为家长主义行为应该被定义为政府为了防止个人的判断失当(failure of judgement)而做出的干涉行为。个人判断失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缺乏技术分析能力,比如大部分人无法判断民航飞机的安全措施是否恰当;视野狭隘缺乏想象力,比如个人无法想象汽车事故造成的危害;意志力薄弱,比如个人可能缺乏抵御腐败的意志力;缺乏客观性,比如我们对是非的判断往往受个人情绪和偏见的左右等。两位作者指出,集合了全社会的力量,政府往往有能力、有资源克服以上这些判断失当,从而替个人作出更好的选择。
但是政府真的会作出更好的选择吗?作者提到有许多人认为政府本身也是由人组成,也会有自己的利益考虑,甚至政府本身必定存在压制个人自主性的倾向等。所以虽然本书认同政府的家长主义,但同时也提醒读者在牺牲部分个人自由的同时,必须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另一个限制政府家长主义的手段是只允许政府协助公民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替个人做主。近几年来流行的自由意志式的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包括有此衍生而来的“助推”(nudging),即创造有利的决策环境,“非强制性”地将个体“推”向正确的选择,就是试图让政府干预“隐形”。

Saturday, August 1

张志新式的烈士——刘振武

刘振武(1926—1968),博白县新田镇亭子村人。他被誉为“文化大革命”中张志新式的人物。    
      他是博白县中学初中37班的学生,1948年冬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5月加入共产党。解放后,曾任县民政科副科长、凤山中学总务主任、文地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刘振武认为:“文化大革命”中把大批老革命干部打倒,夺了党委的权,硬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学校不上文化课,把爱读书的人说成是“走白专道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满天飞;农民不种田,工人不生产;“最最革命”的人分裂成两派,展开武斗,互相残杀。这是中华大地的一场大灾难,他痛心疾首。    
      刘振武以大无畏的精神,以“中国人民保党反‘派’委员会”的名义,毅然执笔拟成《宣言》、《对当前全国各地两派争端的意见》这两份共20000多字的“文件”,于1968年7月27日寄给玉林军分区。文中以大量的事实和鲜明的观点,认定“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灾害,这是党的领导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那个让人敬祝“永远健康”的人,居心叵测,要使自己龙袍加身。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当务之急是保卫党,反对派别组织和派性斗争,恢复党“八大”的正确路线。在附信中他还表明准备拟写第3份“文件”:《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团结》。刘振武因投寄上述反对“文革”的邮件,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1968年9月12日被捕入狱,9月20日在狱中饮恨辞世。死后3天,仍被公检法军管会做出死刑判决。    
      1983年11月11日,中共博白县委为刘振武平反昭雪;198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并报国家民政部批准,追认刘振武为革命烈士。(来源:客家文化时空)

他认为造反派和革命派的争斗是“‘派’性中央手里的各有用处的两个工具”,认为所有的灾害是林彪蒙蔽领袖,作威作福。